乘风好去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_乘风好去太常引是这首词的-焦点速讯

2023-02-06 01:39:40 来源:互联网

1、太常引,词牌名,又名"太清引"“腊前梅”等。


【资料图】

2、双调四十九字,前段四句四平韵,后段五句三平韵。

3、以辛弃疾《太常引·仙机似欲织纤罗》为正体。

4、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《太常引·自题小照》等。

5、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 ·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。

6、飞镜又重磨。

7、把酒问姮娥。

8、被白发、欺人奈何。

9、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

10、斫去桂婆娑。

11、人道是、清光更多。

12、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,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。

13、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、好像故意欺负我。

14、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,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。

15、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,人们说、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。

16、扩展资料赏析这首词的上片,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,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。

17、“一轮秋影转金波。

18、飞镜又重磨。

19、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作者在中秋之夜,对月抒怀,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: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,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。

20、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,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。

21、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,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。

22、想到功业无成、白发已多,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,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:“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。

23、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,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,乘风直上万里长空,俯瞰祖国的山河。

24、毫无疑义,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。

25、“直下”,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。

26、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,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。

27、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,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,听人说:砍去那些摇晃(婆娑)的桂树枝叶,月亮便会更加光明。

28、这是含蓄地说,铲除投降派的阻碍。

29、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。

30、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诗里写道: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。

31、”这里辛弃疾用“人道是”三个字,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。

32、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“桂婆娑”,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,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,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。

33、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,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、压迫的家乡人民。

34、进一步说,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,即扫荡黑暗,把光明带给人间。

35、这一巨大的意义,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,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关键词: 乘风好去 神话传说 一轮秋影转金波 被白发欺人奈何

推荐内容